智能家居

【峰会演讲】邱亮南:关注入侵探测技术在智慧社区中应用“顶层设计“

14年12月19日     千家网

[导读]2014年12月11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广州站的活动今日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广州站作为本届峰会最后一站,分为A、B两场,B场主题为“智慧社区&安防&智能家居大论坛”,将由著名专家、知名品牌分别围绕现今的智能建筑创新技术与应用作精彩演讲……

  2014年12月11日,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广州站的活动今日在广州东方宾馆举行。广州站作为本届峰会最后一站,分为A、B两场,B场主题为“智慧社区&安防&智能家居大论坛”,将由著名专家、知名品牌分别围绕现今的智能建筑创新技术与应用作精彩演讲,同时一起展望智能建筑新趋势与发展前景。

  以下是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邱亮南先生演讲实录:

  全国安全防范报警系统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邱亮南

  邱亮南:感谢千家网给我提供这样一个机会来与大家分享,感谢各位专家、同仁来听我的一些心得与体会。

  这次我演讲的内容是入侵探测,入侵探测到了智慧社区已经是两类的入侵探测,我们来看看百度词条:社区是相互有联系、有某些共同特征的人群共同居住在一定的区域。智慧社区,我的理解是这样的,网络的功能与实体社区的结合,实际上是物联网的社区系统,所以入侵有两类,刚才有专家提到,一类是虚拟的路径,我这里跟大家探讨的是实体路径,还是以人为主。

  一谈到入侵探测装置,大家可能会习惯性联想起常用的红外对射、被动红外、被动红外与微博复合等入侵探测装置,但我不针对具体探测装置的原理和产品进行讨论或者评论,而是以一个不同的视角探讨选择适用于智慧社区入侵探测技术的一些方法和规律。

  这叫红外对射,这种产品已经落后了,红外对射为什么会落后?我给大家看一个场景,这是红外对射应用的环境,针对于传统型的围墙,传统型的围墙有传统型的入侵探测器,人在攀爬的时候,探测器已经可以把人抓走,用传统的探测器没有问题。在现代化的社区,没有围墙了,中间安装了探测器,大家知道什么是探测器吗?在这个图上黑色的灯柱子是探测器,用的是红外线,于是就遇到一个问题,国家标准规定,入侵探测的响应时间是40毫秒,相当于每秒钟运动速度5米,超过5米以后就不报警了,刚才这个地面如果任何一个超过5米的运动,我们在场的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超过5米,所以这个标准已经不行了,还有一些相关的产品,比如遮挡式微波入侵探测器,现行国家标准是0.1-10m/s等等,都不符合现在的需求。

  即使一个产品有了标准,但是标准里面已经把产品揭露出来,已经有漏报警和误报警的内容,为什么会出现这些问题,这是因为原有的技术与应用需求不能匹配,原有的技术产生原有的产品,原有的产品产生了原有的标准,但是由于应用需求变化了,对不上号,产品不能满足应用需求。

  智慧社区是非常多门类、非常多技术的的综合应用行业,任何环节都进步很快,只有入侵探测器非常落后,非常可悲,所以我在这里呼吁大家重视这个事。

  什么叫做入侵探测技术的顶层设计,从智慧社区入侵探测的应用需求出发,提炼出它的应用规范,这个应用规范是顶层设计,由应用规范制约工程标准和产品标准,再由工程标准和产品标准与具体的产品之间进行互动式的条件协调,由此形成了顶层设计、中层设计、底层设计,我这样讲希望大家能够清楚,要先看看应用需求是什么,从应用需求提炼出应用规范,再去指导下一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工作。

  应用规范、产品规范与产品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规范有很多的内容,包含N多个标准, N多个产品,在座各位能不能搞一个行业的规范,我等下只讲入侵探测器的内容,因为我只是专门搞入侵探测器的,其他方面你们是专家,这是一个题外话,但是也是一个很重要的事。

  应用规范是纲领性的技术法规,它不是一个具体产品,也不是一个具体技术,它是针对于相关应用需求的全面提炼和归纳,给予规范性描述,制定应用规范的目的是什么?是用来满足用户需求,确保用户利益,指导工程标准,约束产品药准,调控产品指标,指导研发方向,清晰描述应用需求,保障厂家利益,这个东西是满足各个层面需求的,很抽象,但是又很实在。

  入侵探测应用需求,我现在跟大家推演一下,它的大前提就是安全,主观愿望里面有权利的人可以进来,自由活动;没有权利的人不可以进来,不要有约束感,不要产生任何伤害,还有舒适性、及时性、便利性等等,客观条件是什么呢?空间结构是什么样的?空间的环境是什么样的?包括电子环境、气候环境等等,还有入侵探测介质特性,空间环境条件、空间结构条件等等,只有在主观和客观结合下,我们做出来的安全才是可操作的安全。

  通过严格的定义,我们准确地认识了智慧社区入侵探测的应用需求是什么,我给了几个定义,不一定完整,大家可以一起来评判,首先智慧社区的定义,智慧社区的实体形态,由各类不同功能的内部智慧型区域构成,各区域由智慧型外部红检与智慧型建筑物组成,空间是智慧的,建筑物也是智慧的,从这里可以导出什么呢?周界是多样性的,包括外周界、内部区域周界、独立建筑物周界,建筑物内部不同的周界等等。

  智慧型社区外部空间,我是这样定义的,分别针对不同应用的各类传感器,可以对社区空间内的气候/气象/地形、空气质量/水质量等因素实时监测;对通过各类出入口的目标可以准确判别,对交通及通行通道的各类目标实时监测;对户外活动场地、水面区域的规定目标等等可实施监测,具有对应于上述传感器信号的传输、分析、处置的系统配置,在其中的各个区域可实现针对与不同人员随时间变化而互动、并满足预期功能的室外空间的集合,大家对智慧城市做的所有东西,应该都包括了这些内容。

  我们再根据周界定义可以得出准确结论,周界入侵探测可以采用传统型探测技术,仅需要针对探测人的共性。入侵首先是移动,移动和体积结合,就是主动红外入侵探测和微波入侵探测,移动和重量结合,就是重力、张力、振动入侵探测,移动和温度结合就是被动红外入侵探测,移动和体表电阻结合就是脉冲、低压电子围栏。移动和电解体结合,产生了泄漏电缆、静电感应电缆等等,这些是传统型的入侵探测器,只探测人的外部物理特性,不探测社会特性。

  根据智慧社区外部空间及智慧型建筑物定义可以得出结论,适用于其中的入侵探测技术是生物识别技术,必须准确识别进入限定区域中是某一个具体的人(探测其外在社会特性),包括指、掌、眼、声纹、IC卡和密码、气味等等。

  全面认识入侵探测。传统型的入侵探测只能判断是什么?是人还是动物或者是其他?而智慧型的阶段分析的则是是谁?是不是有相应权限的人?传统型的入侵探测走到一定阶段已经走到了极端,到了智慧社区或者智能建筑,它只能为周界服务,进入内部应用是不合理的,在这里我也想跟大家探讨一个问题,现在所有的智能建筑方案入侵探测只是搞一个被动的东西,这是有问题的,在内部空间,它应该可以认出你是谁才有意义,而不是说来了一个人,却不知道是谁,一下子把他杀掉,这是不对的。

  得出的结论是适用于智慧社区内部的入侵探测技术是各类生物识别技术,传统型入侵探测装置原则上都不应该配置在智慧社区的内部中。由于建筑结构的多样性,使得入侵探测的形状、形态都要产生变化,都要跟它进行配套。这是对一些独立的院落或者对独立的建筑物用一些入侵探测,对建筑物的门窗进行封闭式的入侵探测,不要进入室内,这是对于建筑物外围和门进行入侵探测,对周界还要有多个方向的探测,对不同的探测也要有相应的配套,对起伏的地形也要有。现在有些企业能够做到20毫秒,相当于每秒钟10米的运动速度,我们现在做产品已经不能拘泥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而是要符合应用需求。

  常用的生物识别技术.因为生物识别很难体现,我用一些图,包括指纹、整形或者叫掌纹、静脉、面部、声纹等等。相应的会有配套,比如对大门的配套、对车辆、围墙、围栏,周界等等,都会有相应的应用,不单要考虑人,还要考虑不同的时段,入侵探测可以分权限,甚至按时间分权限。

  另外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要全面评估应用环境对入侵探测装置的影响,特别是现在因为大量的为人服务的产品出来之后,包括机械振动、不同的电磁波、光波,或者是信号上的串绕,这些都是我们要非常注意的。

  顶层设计还有一般性的要求,首先我要呼吁的是入侵探测装置的合法性,现在入侵探测性必须要有强制性认证,要注意的是强制性认证证书的有效覆盖,什么叫有效覆盖呢?证书上有这个型号,它卖的产品也有这个型号,要对得上,不要说我卖了证书,全对不上产品,产品及其具体标准要符合规范的规定。

  配置的合理性,刚才也讲了,大家看一下就可以体会到,在不同的区域配置不同的、相应的探测技术或者探测装置。

  探测介质的安全性。我们认为在智慧建筑、智慧社区当中,要求对所有的生物不要产生伤害,对入侵者也不要产生伤害,因为这不是非常冲突的界面,是内部矛盾的界面。

  环境适应性包含了外观、造型以及整体风格、景观、观感相适应,探测介质/无线通讯介质与智慧社区整体电磁环境相适应,深圳有家企业已经提出了电磁干扰太严重,而且用电磁场产生信号的泄漏,从安全性、抗感染性出发,他们已经用光波来做,据说有很大的应用层面。另外就是气候环境的适应性,特别是安装在室外,要求很严。

  入侵探测技术的互补与协调配置,同一空间或者区域内,采用两种或者以上的探测介质不同但探测区域融合的入侵探测,或者叫身份识别技术,减少误报警和漏报警的机会。对不同的空间或者区域配置相同或不同探测装置之间的触发报警信号,实现统一管理和分析,提高报警的准确率。

  对技术与协议的开放性,不针对与具体技术特征描述或规定,为新技术的引入保留充分空间。通讯协议的开放性,大家也要注意这点。

  信号通道共享。在保障报警优先,有效避免通道组塞的条件下,入侵探测装置的输出/远端控制应尽可能智慧社区内部分布的各类声、光、环境等探测器,传感器共用信号通道。信息分享,门禁确认人员身份后,识别信号提供给关联性空间,对室内温湿度、灯光色调、照度、音响内容、音色与响度、游泳、沐浴水温、费用结算等,多参量的个性化因素。

  探测装置功能,多目的复用,摄像机可以同时用于配置区域内入侵探测与火警探测等多类应用的报警复核。探测功能交互,探测建筑物结构的压力传感器、探测建筑物内温度变化的温度传感均可能用于入侵探测,环境探测与入侵探测功能交互(住户吸烟或者化妆品品牌等环境痕量探测值,可以成为入侵探测的行为特征参考)。

  使用的便利性。入侵探测装置的安装、调试、维护、保养尽可能DIY。与风险等级对应的价值体系可承受性,探测装置分级、优质优价。入侵探测装置使用年限的规定,探测装置不适用条件的说明,在标准的功能部分,必须注明探测装置不适用的条件,目前有些标准在附录中才有,看正文是看不出来的。

  入侵探测装置相当于人的眼、耳、鼻、舌、手等感觉器官,是智慧社区实现物联网基本功能的重要构成部分,我呼吁对这些应用规范由什么机构来协调,对行业是有帮助的。我的整体思路是先制定规范、约束标准、指导产品,这是方法论倒过来的东西,我们现在在监狱里面很有效。

  谢谢!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

编辑:江华彩

相关推荐

100/100字符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