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M 技术应用模式分析


在2019年4月3日,人力资源部和市场监管总局统计局发布的13个新的职业,BIM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名列其中,那么和与之同时的包括物联网、人工智能大家所熟知的一些新兴技术,也就是说建筑信息模型BIM从业人员这个职业就列入了国家职业大典,形成了一个新的职业,很快教育部又跟进了在首批的一+X证书时代你里面,就有建筑信息模型技术员这个证书。

  1、BIM发展近况

      1-1行业地位确立

  第二个是发改委在2019年8月份审议通过2020的1月1号所发布的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其中在鼓励的行业里面在建筑业里面的第11条,是建筑信息模型相关技术开发和应用。那么在第22项城镇基础设施里面,也有第26条提出了基于大数据物联网GIS等基础城市信息模型相关技术开发与应用。在第28项第24条数字化系统软件开发及应用里面也有专门也专门提到了建筑信息模型,BIM系统等专用系统的开发。

  1-2 BIM工具演化

  BIM应用的软件工具,已经成为集成应用,下面图片:

  图一是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他们的设计院所做的,他们在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建筑设计以及建筑结构、机电设备这几个方面用的各种软件以及以及他们的阶段。也就是说这些软件的集成应用才能完成他们的阶段任务和专业的配合


  图二是中建科技集团,在装配式建筑上面所用的一体化BIM软件和系统化的结构,可以看到在设计阶段,各个专业用到的各种软件以及施工阶段的排产管理,模具生产和生产备料,所用到的各种软件工具。


  以及施工阶段,它在模型算量、机电模型、信息化模型BI信息化中心模型,以及深化图纸发布施工组织模拟方面用的软件,以及他们为了全过程统筹所搭建的平台和客户端的情况。那么这个就不仅仅是集成应用所用到的商业软件,而且还搭设了自己的控制平台,那么这个里面的应用就更加的集成化。

  1-3 BIM标准分化细化

  国家标准的6大基本定位,除了建筑模型的存储标准现在还没有出来,那么征求意见稿已经出来,国家的统一标准施工应用标准分类和编码标准、设计交付标准和制造工业的设计标准。都已经颁布和实施。

  随着颁布和实施标准逐渐的在各个行业进行分化,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铁路行业里面出来很多这种标准。在方方面面把铁路的应用更加的规范化了。而且铁路也形成了一个国际国际标准基础。那么各地也是出台了各样的标准,这里节选了北京市的一部分标准:《钢结构工程施工模型细度标准》、《建筑电气工程施工模型细度标准》、《建筑给水排水及供暖工程施工模型细度标准》、《通风与空调工程施工模型细度标准》、《现浇及砌体结构施工细度标准》,那么这几个标准比较完善的提出了在施工过程中,BIM 模型应该做到什么细度,也给北京市在BIM方面的一些市场管理提供了一些依据。

  那么还有一些是我们的企业标准,企业标准很典型的是轨道交通。因为各地的轨道交通的管理跟铁路很不一样,铁路全国是一盘棋,轨道交通各个城市都有各个城市自己管理的方式。包括上海地铁、广州地铁、北京地铁他们出台了很多的一些相关的标准,那么这些标准的出台我们可以看到随着国家标准的落地,各个行业标准地方的BIM以及企业的BIM标准,使BIM的要求更加具体化,更加细化,我们的工作更加有据可依。

  2、BIM应用模式

  2-1 原生软件交互作用:北京新机场

  之前我们看到的建研院和中间中建科技集团其实都是原生软件的交互应用。北京新机场有143万平方米,全球最大的机场。大家看到右下方这个图可以看到它的每一层的架构包括底下的地铁,铁路中间的候机部分、各种电气设备、行李系统以及上面整体的屋盖系统,这些复杂的构成就决定了它是非常大的项目,需由多个软件才完成。

  2-1单用户的集成管控:铁路管理系统


  平台级应用我们可以看到,如果把我们的BIM的整个应用或者显示按这样的几个层次来,首先是现场的一些物品的传递数据基于模型,模型里面有一部分是计划的模型,有一部分是实际信息的模型。然后通过特定的程序截取特定的用途到用户那里。用户在之前的原生软件里面没有中间这两项,就直接接触到模型。用户接触到模型直接用到原生软件,很多模型只有用到原生软件才能打开,这就大大束缚了模型的应用,不管是它的模型能源的广度还是深度。

  这个时候我们想出一种办法,让它通过云端的一个平台。不管你之前用什么软件建的模型,在客户这边所看到的是统一的一种场景。不同软件建立的模型在云平台进行统一的解析,也就是说不管你讲的什么方言,在这里讲普通话,我都能看得懂,都能用得上。


  模型在创建的时候富含了很多信息,以及构件之间的逻辑关系和逻辑约束。特别是大的项目,例如想铁路这样的一条线,那么集成到现场的很多设施以及周围环境的信息,这就要把它做成轻量化。轻量化很大的一个方式就是把模型和数据分解,这样我们就解决了模型显示端能快速显示。数据调取了后,得到他的详细精准的数据这样的矛盾,这就是BIM平台的一个用处。

  2-3 多方协同共建共享平台应用:通州文旅区平台

  通州文化旅游区位于新城城区的南部,规划用地是12505平方公里,在这个里面它是有多种的业态,他的工程业态里面有建筑工程、主题公园、城市大道、环球主题酒店。首旅的自主酒店品牌和大型停车场,还有一些公路工程,其中是京哈和东六环两个交点还有一些道路。这里有55条道路,包括9棵树,中路等城市主干道8条,还有次干道13条,支路34条,还有很多的桥梁。因为有一条萧太后河在里面,新跨新建的跨线桥一座,跨河桥23座,国际天桥两座。管廊工程这个里面管廊是比较丰富的,有32公里,还有其他配套工程,整个项目是多专业参与,住宅应该说是多业态了,不仅仅是专业,更有多种人员在政府…

  设计、监管、施工承包商以及信息壁垒严重,信息的种类多样、区域范围广、工程建设地点的分散,那么在这里所应用到平台,我们需要把各种业态容纳进去,然后这个项目里面基本是一个园区建设,和新建的都有。那么它的分不同的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每一个阶段还有多个参与方,每个阶段又是它各个企业,那么也就是说这个平台它是一个多方共建共同参与的。

  所以它基本上可以分为这三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模型的平台所有方,基本都是通州文化旅游区管委会,这个平台是他所有。

  第二是平台的运营和建设方,其实是基本的一个咨询单位。平台的搭建要做哪些事情呢?主要是既有的一些地形地貌以及一些公共的道路、水体、基础设施的一些搭建,环境也搭建。

  还有就是不同的业态之间的标准以及不同单位它的管理标准,那么实际的模型是各个单位各个分块地的主体单位,以及他们相关的设计单位、施工单位来上传下来的。那么整个区域模型的搭建其实是多个主体共同搭建,但是这个模型的信息,特别是公共的共享部分可以共同看到,那么作为管理方,它能看到整个区域的建设情况、建设的发展情况。那么我们每一个单个的主体也能看到自己周边的情况建筑和发展情况,可以用于我们的规划以及设计施工的一些情况。

  可以看到整个区域由多个主体共同构成,然后共同享用,有一种像众筹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