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系统架构设计

分层分布式结构

站控层:部署双机冗余服务器(主备切换时间≤1秒)、操作员工作站(双屏显示)、工程师站、远动通信装置(支持IEC 60870-5-104/Modbus TCP协议)。

间隔层:配置智能测控单元(如逆变器监控模块、汇流箱数据采集器)、保护装置(防孤岛保护、低电压穿越)、环境监测终端(辐照度、温湿度传感器)。

网络层:采用工业以太网(主干网络带宽≥100Mbps,接入层≥10Mbps),110kV及以上电站采用双重化网络,35kV电站单网结构,室内外通信媒介分别使用屏蔽双绞线和光缆。

二、硬件配置

服务器 冗余服务器 双路EPYC 7313/128GB内存/10TB RAID10 2台 数据存储、实时处理、报表生成

工作站 操作员站 24寸双屏/Windows 10/专业显卡 4台 图形化监控、报警显示、参数设置

网络设备 工业交换机 24电口+4光口/支持RSTP环网协议 8台 站内数据交换,冗余链路保障

通信网关 多协议转换器 支持Modbus TCP/IEC 61850/OPC UA 16台 逆变器、汇流箱等设备协议适配

安全设备 纵向加密装置 符合GB/T 22239-2019标准 2台 数据加密传输,防止网络攻击

辅助设备 GPS/北斗对时装置 授时精度≤1ms 2台 全站时钟同步

三、软件功能模块

核心功能

数据采集与处理:每5秒采集逆变器功率、直流电压等参数,支持动态阈值告警(如功率突变率≥10%/min)。

可视化监控:电站全景地图叠加发电热力图,支持3D建模展示设备状态,报警信息分类显示(如设备故障、环境异常)。

历史数据分析:存储30天分钟级数据,计算PR值(性能比)、设备衰减率(年衰减≤0.5%)。

高级应用

智能诊断:基于机器学习识别逆变器过温(>85℃)、直流侧接地(漏电流>30mA)等故障,准确率≥95%。

光功率预测:短期(0-72h)和超短期(15min-4h)预测,上报误差≤8%。

远程控制:软压板操作逆变器启停、无功补偿投切,操作记录自动生成审计日志。

四、通信与网络配置

协议与接口

站内通信:Modbus TCP/IP协议,间隔层设备直采直送,数据刷新率≤0.1秒。

远程传输:通过调度数据网(SDH/OTN)上传至地调中心,带宽≥2Mbps,支持双通道冗余。

网络安全

纵向加密:采用SM4算法对控制指令加密,符合《电力二次系统安全防护规定》。

防火墙策略:设置DMZ区隔离监控主机与公网,仅开放必要端口(如443/HTTPS、22/SSH)。

五、典型配置方案

低压屋顶光伏(380V)

配置:逆变器内置监控模块 + 独立监控主机(含高频/低频保护)

功能:有压合闸、逆功率保护

10kV工商业分布式电站

配置:独立防孤岛装置 + 差动保护 + 多级联动

功能:频率突变保护(dF/dt≥2Hz/s)、PT断线告警

35kV集中式光伏电站

配置:双重化保护系统 + 多能源协同控制

功能:速断保护(动作时间≤0.1秒)、谐波畸变率监测(THD<3%)

六、运维管理要求

日常巡检:每日检查服务器负载(CPU≤70%、内存≤80%)、网络丢包率(≤0.1%)。

定期维护:每季度校准传感器精度(辐照表误差≤2%),每年升级保护定值。

应急响应:三级告警机制(提示/警告/紧急),紧急告警5分钟内触发短信/电话通知。

总结:光伏电站后台监控系统的核心在于实时性(数据采集周期≤5秒)、可靠性(双机冗余+环网通信)和智能化(AI故障诊断)。配置需重点关注网络带宽、协议兼容性及网络安全防护,满足《光伏发电站监控系统技术要求》(Q/GDW 1989-2013)等标准。未来随着边缘计算与5G技术普及,系统将向更低延时、更高集成度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