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借助物联网技术,上海构建起国内乃至全世界最复杂、最先进、最有效的智能交通系统;这个系统使全市道路的综合通行能力提升了15%,同时帮助上海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方面占得先机
要少堵车,除了修路,还有更聪明的方法。上海的诀窍是物联网。
借助物联网领域一系列的信息采集、处理和发布技术,上海在立体多元的路网之上,铺设了一张信息网,并发展成为国内乃至全世界最复杂、最先进、最有效的智能交通系统,2007年,其前期工程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今年又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这个系统使全市道路的综合通行能力提升了15%,同时帮助上海在物联网产业发展方面占得先机。
感知网络遍布全市
上海的机动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要把交通流“调理”得更有序,基础是全面、及时地感知信息,这正是物联网之所长。
上海许多驾车人已养成习惯:上高架路前先看看路边的交通诱导屏:前方高架路段显示为绿色代表畅通,黄色表示拥挤,如果是红色的“堵塞”提示,那就要赶紧考虑是不是走地面更好。
目前上海各处设置了近200块诱导屏,“让信息跑到车轮前面”,缓解着车流在路网中的分布不均衡,以更有效地利用道路资源。
上海市交通信息中心相关负责人张祎告诉记者,上海内环以内几乎所有道路、外环以内90%以上道路,以及市郊干线公路、跨省高速公路,如今都在大量物联网传感器的感知之下。
高架路上,每隔几百米就埋设有感应线圈;在地面干道,智能红绿灯在路口监测流量;小马路虽没有固定的感知装置,但利用出租车的车载GPS,中心能根据每辆车位置变动的情况推算出路况;对于出租车不常去的远郊和跨省高速路,则分析沿途乘客的手机信号,以此估算路上的车速和大致流量。总体上,上海的智能交通系统中,共有近3000个智能红绿灯、2万多组感应线圈、2.5万台GPS车载设备在日以继夜地采集交通数据;另外,日均处理手机信令达3000万条。
但这依然只是上海交通物联网的一部分。遍布快速路的成千上万个摄像头、几百个车牌自动拍摄识别装置,以及机场、铁道、轨交、公交……都在向系统提供各自采集的数据。
张祎说,上海智能交通系统汇集的数据源有230多项,它有力地支撑着市民出行、交通管理,也支撑着相关的学术研究和产业发展。
数据挖掘好比“炼金”
数据像是金砂。如果说交通物联网的前端在采矿,那后台就在“炼金”。市交通信息中心每天吞吐、加工着海量的数据。加工出的产品呈现在交通诱导屏上,提前告知司机行进方向的路况。
上海许多部门都通过高速网络接入智能交通核心平台,一面提供己方信息,一面获取他人的数据。所有这些信息被整合到一张电子地图上:市区每条路的路况,每块诱导屏的画面,每起突发事故的位置,每家社会停车场的空闲车位……
普通市民虽然无法进入核心平台,但打开“上海交通出行网(www.jtcx.sh.cn)”,能看到一张简化的电子地图:目前走什么路最快,哪个高架路匝道口封闭着……一目了然。
不过,挖掘海量数据,远远不只是服务市民日常出行。
在上海交通信息平台,点击几下鼠标就能调出过去任意一天的全市交通状况。回看历史,是为找出规律,有效管理。比如,根据历年圣诞夜的数据,交警部门就能提前布置,预防商圈周边道路因促销而引发拥堵。
综合分析每天上海高架路上外省市号牌车的比例(上海智能交通系统在全市布置了数百组车牌自动拍摄识别装置),对交通限行、车牌拍卖政策的制定都有参考价值。
交通数据的挖掘,说到底是对道路通行能力的挖潜。几年前,上海对延西高架做了“二改三”的车道增容,决策依据就是智能交通系统长期积累的数据。在世博会期间,虽然上海不断遭遇大客流,但全市没有采取任何交通限行措施,智能交通系统起了很关键的作用。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