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

安防行业十年转型路 企业转型为哪般?

12年06月18日     慧聪安防网

[导读]

千家安防网:

  转型,是行业洗牌促成的必然结果。成功企业需要不断转型,只有与时俱进,根据市场的变化不断转型,才有可能成为行业的“长青树”。安防行业已经走过了十年转型路,而且在近十年中,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型。

  企业转型为哪般

  转型,是当今社会流行的一个热点词汇。近年,大到国家,小到行业,都在探讨转型问题,比如“转型中国”就是经济学家们时下探讨的热门话题,也就是说,整个中国都在面临经济转型期。那么,安防行业呢?

  其实,安防行业已经走过了十年转型路,而且在近十年中,经历了几次大的转型。

  安防转型“生死劫”

  对任何一个行业而言,转型,其实是行业洗牌促成的必然结果。行业在发展过程中,总是不停地洗牌,安防行业也不例外。安防行业自诞生那天起,在发展过程中就不停地洗牌,可以说每天都在洗,只是有时没有大的跌宕起伏,引不起行业的关注。

  自诞生以来,我国安防行业经历的几次洗牌和大的转型,基本都集中在2000年之后,其中影响最深的有两次(我们可以称其为“深度洗牌”),一是代理商向厂商的“集体转型”,二是并购引起的行业洗牌。

  众所周知,我国安防行业发展比国外延迟了二三十年。一开始,安防产品是由国外引进的。那时,由于政策及渠道等原因,国外安防企业无法直接深入中国大陆市场,他们的经营一般是通过香港到深圳,然后到全国各地。其在中国市场的销售主要是通过设立在香港或深圳的总代理商来进行,总代理商再在各地发展区域代理商,这种模式沿袭了相当长一段时间。

  因为地缘优势的原因,深圳无形之中就成了国外安防产品进入中国市场的“桥头堡”,曾经集中了全国70%的一级代理商。上世纪九十年代末,业界公认的安防“八大”企业(冠林、新阳光、汇丰、浩铭、东蒲等)基本都是国外品牌的中国总代理。如今,这些曾经为推动中国安防行业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功勋企业,有些已经不存在,有些已经转型,有些仍在安防市场执着耕耘。当年,这些总代理商掌握着市场和渠道资源,为国际安防品牌在中国市场的开拓立下了汗马功劳。

  此间,一批从事技术的人员开始跳出来,开了自己的工厂,靠简单的组装进行生产。到2000年前后,一些企业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规模(如广东新视宝、深圳视得安和宏天智等),但总体上,还不具备与国外品牌相抗衡的能力。因此,那时总代理商仍然是市场上的叱咤风云的主角。

  但随着市场的发展,外资安防企业调整中国市场战略,开始自己在中国建立公司或办事处,直接负责和管理中国市场的渠道建设和产品销售,总代理商被一个个“抛弃”,风行多年的总代理制分崩离析,宣告瓦解。

  面对“生死劫”,一些代理商一下子找不到了方向,很快便成为划过黑夜的流星。而有些代理商,华丽转身,成功转型为生产制造商。

  经过此后几年的沉淀,深圳安防产业的优势从集中全国70%的一级代理商,转变为集中全国60%的安防制造产能,并成为中国乃至全球重要的安防产品生产制造中心,不能不说这是一次大的转型。

  也就是在这期间,杭州几家原本不做安防的企业,进入安防行业,并迅速发展成为行业龙头企业。自此,中国安防市场由以代理商为主导,转变为以生产制造商为主导。

  这次转型,看似偶然,其实也是必然。因为中国安防市场的迅速崛起,不但让中国安防从业者看到了未来发展前景,也让外资安防企业看到了中国市场巨大的发展潜力,前者已不再满足于代理,要涉足制造领域推出自己的品牌和产品。而后来要直接进入中国市场经营,直接开拓市场就不再需要中国总代理,这样就逼迫一部分本来没打算进入制造领域的代理商也转型为生产制造商。

  转型的阵痛与快乐

  转型必然有阵痛,有些转型顺利,有些转型受挫;有些转型成功,也有些转型失败。在安防行业第一次大转型中,转型最成功的当属原“福建冠林”和“深圳冠林”。

  安防“八大”企业之一的冠林,在当年中国安防市场上几乎无人不知,其分支机构遍布全国各地。福建冠林通过对市场的认真调研和分析,成功转型为楼宇对讲生产制造商,短短几年时间,发展成为中国安防百强企业和中国楼宇对讲及智能家居行业龙头企业之一。目前拥有逾1100名员工和25000平方米的现代化研发生产基地,累计获得91项国家级各类专利以及多项国家、省级项目科技进步奖;深圳冠林则变身为丽泽智能,成功转型为集门禁、监控、停车场管理等为一身的综合性安防产品生产制造商,跻身中国安防百强企业。

  当社会转型时,必然会留下许多历史问题,社会矛盾也特别突出。同样,当行业转型时,也不可避免的会留下许多问题。在这一轮大转型中,也引发了许多意想不到的问题,其中最令人关注的就是商标抢注。

  一些外资安防企业在过去与中国代理商的合作中,忽视了在中国市场的商标注册事宜。代理商作为外资安防品牌在中国市场推广的“有功之臣”,一下子被“抛弃”,让许多代理商无法接受。有些代理商为了自身生存,就抢先一步,在中国抢注了原代理品牌的商标。此后,双方便拉开了旷日持久的商标诉讼战,不但两败俱伤,商标也受到重创,甚至伤痕累累,失去“元气”。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

编辑:

相关推荐

100/100字符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