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家居

智慧城市作用明显也应认识问题

13年09月27日     慧聪网

[导读]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加速推进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为城市发展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条件,智慧城市顺应全球先进城市发展演进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已经成为挣脱城市发展掣肘的关键手段,并以一种最具创造力的城市形态获得社会的广泛响应。

  物联网云计算、移动互联等新一轮信息技术的加速推进和应用的不断深入,为城市发展模式创新提供了新条件,智慧城市顺应全球先进城市发展演进和技术变革的时代潮流,已经成为挣脱城市发展掣肘的关键手段,并以一种最具创造力的城市形态获得社会的广泛响应。通过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将智慧城市的建设成果指标化、具体化、定量化,实现对未来智慧城市建设的整体把握和规划指导,深化云计算、物联网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智能应用,推动智慧城市建设朝着更安全、更高效、更便捷、更绿色的方向前进。

  赛迪设计遵循新公共管理的思路,完成了智慧城市评价体系的设计,这套评价体系重视服务质量和用户满意度,重视城市公共管理绩效的认同度,重视发展应用先进信息技术和智能技术的新型政府治理模式,同时参考城市竞争力影响因素与政府绩效评估指标等相关理论,最终选择五个维度对智慧城市进行评价,覆盖了政府、企业、市民三类主体,衡量作为智慧城市发展基础的感知环境水平,分别考察智能治理、创新经济、市民幸福程度,以及体现三者之间服务关系的智慧服务水平。这套评价指标体系包含通用指标与特色指标两个部分,其中通用指标所占权重为80%,分为三级,具体包括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5,三级指标57个。特色指标的权重为20%,包括特色环境、特色产业、特色服务、市民幸福、城市治理等领域的智慧城市建设特色的衡量指标,每个指标要素分别被赋予不同的权重。通过对若干城市的智慧化建设情况进行数据采集、分析和评估结果,发现智慧城市建设呈现以下特点。

  首先,全国智慧城市建设进程快速推进。各市积极应用信息技术,创新城市生产、生活和管理方式,城市部分信息系统建设成熟并初步发挥协同效应,如地理信息公众服务平台在各地开始大规模建设,城市通讯基础设施正在逐步完善。此外,大部分城市都开始有意识地发展物联网、云计算等新兴产业,并进行小范围的试点和局部推广。各参评城市在感知环境、智能治理、市民幸福三项指标的得分情况比较高,在创新经济发展、智慧服务方面得分相对偏低,说明政府还需加强对信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推动,深化信息技术在智能交通、食品安全、智能电网、智能水网、智能建筑智能家居等各领域的应用,提升城市的整体经济竞争力与活跃性。在所有参评城市中,北京、东莞、扬州等市的智慧城市建设比其他地区起步早,速度快,率先迈入提升阶段,智慧城市建设与智能应用已形成一定体系,新兴产业与应用呈规模化发展。

  二、智慧城市建设突显共性和个性的融合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既要充分考虑智慧城市建设的共性因素,更要追求突出城市自身的个性和特色。各地政府通过借鉴国内外智慧城市建设的成功案例,汲取先进经验,同时紧密结合城市定位和自身特色,确定智慧城市发展目标、思路与突破点,打造独具特色的城市品牌。如北京将“文化智能传承”作为其智慧城市建设目标之一,就充分体现了北京作为全国文化中心的需求;东莞充分结合其“世界工厂”的工业基础优势,重视智慧应用建设与智慧产业协同发展,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产业日渐成为推动其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重要引擎;扬州市智慧城市建设突出以人为本,以服务大局、服务发展、服务民生为中心,深化信息技术在城市服务领域中的应用,在智慧民生领域全力打造国家级示范工程,同时形成了中小城市信息化建设的“扬州模式”,推动智慧扬州全面发展。

  三、跨领域、融合性的新兴产业集群逐渐显现。符合智慧城市内涵,跨领域、融合性的智慧城市建设产业逐渐被催生和发展。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信息技术作用下产业重组和融合将会孕育出许多新兴产业,比如智能电网、智能交通、智能医疗、智能教育等,并伴随智慧城市建设和运营的发展而发展。对于厂商而言,必须在战略、定位、研发、产品和组织上做出改变和创新以适应这种变化带来的冲击。而对于城市,应以城市交通、医疗卫生、公共安全等领域的应用示范为抓手,争取国内有影响的龙头企业投资或落户本地,带动本地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此外,创新应用引发产业链上下游的垂直整合,未来产业链的变化将以“智慧城市主体需求为中心”,厂商只有做到与真正市场需求的零接触,才有机会把握产业链的主动权,因此其垂直整合的方向将尽可能的往产业链上下游延伸发展。管理者应结合城市战略方向,在发展思路、产业布局、扶持政策、推广应用等方面进行统筹安排和部署,调动各种资源,针对重点产业,与相关企业实现紧密合作,积极推动产业链各环节的融合集聚,合力推进智慧城市应用。

  赛迪设计分析发现,国内的智慧城市建设也存在一定程度的盲目性,建设压力与投资风险并存,同时还存在对智慧城市建设期望过高,很多项目未经统一规划和可行性论战就仓促上马的现象,部分城市的基础设施条件与智慧城市发展规划严重脱节,导致项目难以实质落地,造成资源浪费和效率低下。针对这些问题,赛迪设计提出两点建议。

  一是智慧城市建设需合理统筹规划,创新发展思路。智慧城市建设需要创新发展思路,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建立统一的信息化管理体制,进行统一的战略研究、统筹规划、设计引导、安全控制等顶层设计。作为智慧城市的建设主体,政府应基于城市在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格局中的总体定位,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智慧城市发展战略和顶层设计,确保智慧城市项目的可落地和可实施。

  二是智慧城市建设需以信息资源为核心,坚持平台化、集成化发展。智慧城市建设所涉及的行业众多、产业链布局复杂,参与建设的企业多数专注于少数领域的技术开发,无法在统一平台实现信息交换共享。同时,重复建设现象普遍存在,形成大量的信息孤岛。在智慧城市建设过程中,政府需要建立智慧城市统一的信息化架构标准,协调各方资源,打破包括电网、水网、交通、医疗等在内诸多城市公共系统之间的“信息壁垒”,实现跨系统应用集成、跨部门信息共享,避免重复建设和信息化孤岛,只有这样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慧化城市管理。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

编辑:赵华超

相关推荐

100/100字符

全部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