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这一次,潇洒的离开北上广深
临近年底,一年一度的大戏“逃离北上广深”又要上演。
无数异乡人蜗居在这四座国际性大都市中,朝起暮归,日复一日。名为理想的尘埃,从每个人身上抖擞出来,和城市里的空气发生反应,化为雾霾,随着人的呼吸进入胸腔,包住了心脏。它让一些人产生依赖,对这些尘埃趋之若鹜;又让一部分人苦不堪言,想早日脱离苦海。远离雾霾的春节假期过后,有的人没有再回去,另有人循着尘埃填补了前人的空缺。来来往往,成了城市的常态。
但往来之路,也并非那么简单。
虽然2018年的春运是2月1日开始,但事实上从一月初开始,抢票的人便已经如临大敌了。得益于众多OTA(在线旅游企业)的努力。许多出行APP以“互联网+大数据”模式打造“智慧春运”出行解决方案,创造性地解决用户信息不对称的痛点,在同一页面提供多场景备选方案,覆盖火车、飞机、汽车、轮船等多品类,为用户量身打造“最快、最省、最舒适”等维度的“替换、接续”型出行方案。使得买票不再困难。同时,在各种高科技的加持下,回家的旅途也更加高效、平安了。
刷脸进站
刷脸进站其实是从2017的春运期间开始投入使用的,并且解决了以往人工核对信息速度慢、人力成本高的一系列问题。2017年1月13日,以北京西站为代表的国内少数几个大站率先开启了刷脸进站的时代。在经历了一年人脸识别的井喷式爆发后,2018年春运期间,我们将得以见到更多的刷脸进站应用的落地。
目前我国已经投入使用人脸识别验票系统的火车站地区已经有:北京、上海、郑州、西安、太原、武汉、长沙、南昌、广州、西宁、呼和浩特、苏州、兰州万州等各城市。大家可以上网查询一下自己所在城市是否支持刷脸进站,如果是的话就太好了。
据介绍,要想自助“刷脸”进站,旅客需将二代身份证和蓝色车票叠放在一起,车票要放在身份证上方,车票正面的二维码要朝上、朝前,将身份证和车票一起放入闸机插入口,摄像头会采集旅客的人脸信息,与身份证人脸信息进行识别,如果一致的话,闸机就会打开,旅客就可以通过进站。据北京西站2017年春运期间统计,该站启用的6台刷脸机,虽然只占全车站进站验票口的1/20,可通过的旅客量却是人工验票口的10倍。
那么,刷脸进站是什么原理呢?火车站应用的“刷脸识别”,更准确地说是“人证识别”:自动检票闸机上安装了摄像头,旅客走近机器时,摄像头现场采集照片,与身份证芯片里的照片进行比对。从以上来看,由于需要身份证核对,也就是人们常说的1:1的识别过程,对算力的要求也相对较低。但即便是这样,能在短短一秒钟成功识别,还是让人略感惊讶。
对于人证一体机能够实现与十年前的身份证照片成功比对,旷视科技表示这并不为奇。摄像头在采集人脸图片时会先定位图片中的人脸,然后再从中定位诸如眼角、鼻尖、嘴角、脸部轮廓等特征点,接着进行光线补偿,对少量遮挡物剔除校正,最后用深度学习算法进行身份特征提取,与身份证后台图片比对,以识别身份,在这个过程中,轻微胖瘦、稍微化妆不会影响识别效果。
通过使用刷脸进站,能够显著提高通行速度、提升识别效率、减轻工作人员压力、提升安防等级。
助力安检环节准确高效
目前安检环节多分为行李安检和人体安检两部分,此两者中,人体安检通常更费时费力。目前的人体安检设备主要有:光学/红外成像仪、X射线系统、CT探测系统、金属安检门、手持式金属探测器等。虽然光学、X射线系统和红外成像无异具有很高的分辨率,但是光学/红外探测不能穿透衣物和包裹层探检隐匿违禁物;X射线系统和CT探测系统具有很好的穿透性,但其高辐射会伤害人体而无法用于人体安检;金属安检门只能告警不能定位,且对非金属违禁物无能为力;手持式金属探测器不能探检非金属违禁物,且须接触式操作,检测速度慢,易造成被检人员被侵犯感。
基于此,人体安检成像设备正在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体安检成像设备具有全覆盖的特点,可探测藏匿在人员衣物下的金属违禁品和非金属违禁品。
在工作原理上,人体安检技术-利用太赫兹波对日常衣物材料(棉、麻、化纤等)特殊的穿透性,填补了人体安检领域的空白,是对当前人体安检手段的重要补充。
目前,国内以太赫兹智能安检系统为主的人体安检系统,正在为铁路安检提供一种全新的探测和识别方法。
列车运行状态的视频监控
相比进出站、安检,旅客在列车上的安全更为重要。对列车运行状态的视频监控包括司机室的监控和列车车厢内情况的监控,监控室可以监视列车车厢的状态。该系统可以分为前端设备、列车移动智能处理单元、传输设备、铁路综合监控单元四个部分。列车移动处理单元应具有存储、编解码、智能分析和无线通信等功能。数据传输可以通过车地无线通信将车载视频监控下传和铁路线路监控上传,铁路综合视频监控系统的业务部门用户有调度、机务、公务等部门。其中,路局视频监控中心可以点播实时查看列车司机室的监控视频,也可以存储其监控视频。
同时,在运输安全指挥中心办公室内,运输安全指挥中心运用无线通信系统、监控检测分析系统、综合研判、卫星定位(GPS)、警报鸣放等高科技手段和软件技术对高铁安全、现场作业、重点设备等进行全天候、全过程远程视屏监控和数据传输,在充分释放科技保安全、科技助生产能量的同时,形成了功能齐全、高效管控、智能决策、快速反应的生产指挥和预警体系。
在列车内部监控和指挥中心的调度下,使得列车在行驶过程中能够对变化第一时间知晓并作出相应措施,以保障旅客的出行安全。
总结
在“互联网+”和大数据的加持下,人们出行方案的选择变得更加轻松;各种高科技的加持,使得人们的旅途更高效、在旅途过程中更加平安。而未来,随着人工智能、5G技术的发展和完善,无论是进站、安检,列车内部的视频监控,还是和指挥中心的交流,都将变得更加高效。终有一天,人们不会再谈“春运而色变”。
声明:凡注明为其它来源的信息均转自其它平台,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观点及立场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有侵权或异议请联系我们删除。
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
扫描下方二维码,关注千家智客微信公众号(qianjiacom),随时随地知晓智能行业天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