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12月11日,由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建筑电气专业委员会、千家智客联合主办,中国建博会特别支持的“2019年第二十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在广州东方宾馆圆满收官。
本届峰会历时2个月,此前已分别在深圳、成都、武汉、西安、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成功举办。广州站作为本届峰会的收官之站,吸引了来自广州及周边地区的行业专家、设计院人士、系统集成商、渠道商、厂商、终端用户等逾1000人参加,聚焦智能家居、智能建筑、智慧社区、智慧城市等领域,共同探讨智能化行业最新技术发展及案例应用。
峰会上,上海现代建筑设计集团教授级高工赵济安带来了主题为《行业协力,共同迎接智慧普惠新未来》的精彩演讲。

赵济安在《行业协力,共同迎接智慧普惠新未来》的演讲中,从行业角度提出一些明示以及一些探讨,他表示为了实现智能能建筑工程高质量提升,要顺应新导向、吸纳新信息、认知新智慧。做智慧,首先是智慧人,倡导智慧思维;做智慧建筑,要着实“载体”。
赵济安认为,应重新定义适应“AI”人机共生模式及建筑空间功能布局新思维,基于驻点思维及延伸认识为导向,以智慧建筑为载体,以智慧应用为对象,以智慧目标为导引,以智慧科技为驱动,以智能能级为抓手吸纳新信息。他还表示在新发展理念下智慧工程要有更高质量的提升,我们还需要秉承“务实求真”的科学情怀和宽广格局继续研究。
赵济安:大家好!很高兴参加这次峰会,今天主要是对行业发展动态跟大家进行一个交流。智慧普惠,新科技+使城市迎来新的发展和未来。我提出几个关键词,①高质量发展,所谓高质量是由优质和高能来体现。②新科技+,按照新科技发展思想对现状全部的改变。③赋能,新科技赋能、AI赋能,形成了智慧的系统工程。围绕今天的发言,从我的角度从行业角度提出一些明示,第二部分进行一些探讨。
明示1:极速时代,唯有不变的是变化
现在进入高质量发展新阶段,在极速时代,唯有不变的是变化,在发展新时期,要识变、应变、谋变。
明示2:做智慧,首先是智慧人,倡导智慧思维
关于倡导智慧思维,有这几个方面:
▪ 理性思维(臆念&回归)
做智慧不是一个臆想,需要回归到现实。理性思维就是意念、回归,随心所欲,畅想,一定要按照回归理性的角度。
▪ 驻点思维(时间&空间)
这个驻点思维是我提出的一个坐标概念,这里有一个时间跟空间的概念。要把握好时间和空间,现在对智慧的描述,需要有一个时间和空间的认定。
▪ 实景思维(背景&愿景)
我认为实景思维有一个技术背景、应用背景,还有实际应用场景,以背景来策划发展空间。
▪ 系统思维(交错&融合)
智慧场景是一个综合效应,在智慧链当中,方方面面要融合进去,它有一个交错的融合,智慧场景是综合实景的体现。
▪ 发展思维(能级&跃升)
智能工程领域,从0到1的建设阶段上升到1到10的跃升,而1到10的跳跃,完全对初级阶段有一个跃升,里面有一个很大的提升,做智慧产品应该有智慧思维的体现。
明示3:做智慧,应是科学人,倡导务实行事
关于务实行事我提出几点见解:(1)崇仰求真务实(2)执着科学谋进(3)努力当下新时代(4)清晰认知新状态(5)见识迈步新跨越。
明示4:做智慧建筑,要着实“载体”
基于驻点思维及延伸认识为导向,以智慧建筑为载体,以智慧应用为对象,以智慧目标为导引,以智慧科技为驱动,以智慧能级为抓手。
二、探讨
1、顺应新导向习主席在2019年中国天津第三届世界人工智能大会发了贺信,习主席的贺信当中强调了,“当前,由人工智能引领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方兴未艾。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驱动下,人工智能呈现深度学习、跨界融合、人机协同、群智开放、自主操控等新特征,正在对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全球治理等方面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中国高度重视创新发展,把新一代人工智能作为推动科技跨越发展、产业优化升级、生产力整体跃升的驱动力量,努力实现高质量发展。”
导向1:应主动性树立应用新科技,以专业(持续变革并完善)的技术服务,实现并提升工程建设预期目标为首位的技术服务理念,以此获得自身服务价值和服务能力的更大发展!现代工程的新科技、新应用、新场景、新要求、新目标,就是我们智慧工程技术服务者关注的聚焦点。这是我们行业人实践伟大复兴事业中的唯一时机。
导向2:工程建筑行业,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董事长修龙提出这样一个导向,他说建筑业高质量绿色发展具有三个特征:应该具有“以人民为中心、技术+文脉、智慧”三个特征,中国建设科技集团还提出了“五化”理念框架,即:人性化、本土化、低碳化、长寿化和智慧化。
导向3:“AI+”将渗透建筑科学工程各技术领域。“AI+”将成为引领未来快速发展的抓手之一。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教授袁烽:“当下,建筑师应该主动介入到与人工智能的相互反馈关系,在设计建造的一体化智能平台中重新定义人类创造力的位置与作用,并通过高度定制化的工具来重新定义建筑产业升级的社会性意,未来,建筑产业将走向一种人机共生的模式。”
导向4:应重新定义适应“AI”人机共生模式及建筑空间功能布局新思维。
2、吸纳新信息
基于自身驻点的延伸思维及认识,我这里提到几个热议词:

(1)建筑大数据
建筑大数据要素
▪ 容量(Volume):储备量决定数据价值和潜在的再生信息;
▪ 种类(Variety):数据类型的覆盖面和多样性呈现;
▪ 速度(Velocity):获取(传输)数据(信息)的响应度;
▪ 可变性(Variability):制约处理和有效应用数据的过程;
▪ 真实性(Veracity):数据的质量及实际有效应用的价值;
▪ 复杂性(Complexity):数据增量及来源多途径交融;
▪ 时效性(Timeliness):数据规模及分析处理时间;
▪ 安全性(Security):高度依赖数据存储和共享,寻求消除各种隐患与漏洞及有效管控风险;
▪ 价值(value):合理运用大数据,以建筑有效成本创造高价值等。
建筑大数据特征
(1)类型繁多:覆盖建筑物内所感知的基础信息、运行管理的过程信息、及形成的应用信息等多类型的数据,对信息数据适应建筑形成精细化管控的处理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价值密度偏低:随着物联网在智慧建筑工程的广泛应用,信息感知无处不在,信息海量及价值密度较低状况,如何通过强大的机器算法更迅速地完成数据的高效“挖掘”和价值“提练”,是大数据时代面临并亟待解决的主题。
(3)数据处理速度快、时效性要求高:以大数据方式,区分于传统数据利用最显著的特征。
(4)引伸出数据思维,强化“数据说话”;从认识世界(用数据构建认识世界的模型)和改造世界(通过数据探索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的角度来理解,数据思维是逻辑思维、算法思维、网络思维和系统思维后延的又一科学范式。
(2)AI
AI+为建筑获得自我学习再生能力,起由人为预置受控状态升华至自我感知、调整新状态。系统内在深度学习持续延伸,使建筑整体培育自我学习能力逐渐成为更多、更广、更大可能。建筑物整体化动态协同更紧密、更合拍、更通畅,实施明锐感知、深度洞察与实时综合决策为一体的建筑智慧化将得到更全面展现。
(3)赋能
真谛即赋予建筑新动能自我呼应,“输血&造血”,输血是一次性的,造血是长久的;“鱼&渔”,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使其获得内在真本事;对“赋能”,应如此理解,应用新科技激发建筑体微观主体创新活力,AI科技是建筑工程技术主动性进步重要变革途径。
(4)边缘计算
边缘计算模式提升建筑系统能级。以高带宽、物联网、云体系为综合背景技术,基于对基础加工的合成信息(相对性)层次化控制,融入平台中提供的网络互联(包括总线)、计算能力、数据(资源)存储与应用方面的软硬件基础设施等体系中,与物联网发展相伴而生,形成基于现场应用端提供的高效计算,实现物联网等所需要计算技术的方法或者模式。
(5)传感技术
传感技术进化提升智慧建筑工程基础,信息采集敏感度、获取力和应用深度。传感终端无线、有线等多样化基础信息获取,图形、语音、生物识别等传感信息被综合物类化模拟辨识并得到极致应用,传感信息将赋予建筑体的感知能力被深度挖掘。
(6)物联网
物联网覆盖全面唤醒建筑感知能力,基于互联网(Internet),物联网(InternetofThings(IoT))(InternetofEverything(IoX))实现物物相息。信息设施融合,全面支持物联基础设施,DT时代使IoT(IoX)平台空间运作显现无限可能,AI+IoT,全面激活智慧建筑感知能力。
(7)泛在网
泛在网布局构建建筑内多网络融合与协同的“大通信”。以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的高度整合,实现信息通信网络设施互为整合的协同化、融合化、共享化;以“无所不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为应用特征,构建以“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任何设施、任何内容、任何人、任何物品之间顺畅通信”的信息通信网络设施条件,实现支撑智慧建筑工程信息服务功能综合化、泛在化、专业化。
(8)云设施
云设施体系实现建筑大数据资源优化处理和智慧云端服务共享,推进形成以共享资源提供支撑服务的新模式,实现营造建筑智慧化全局性高能级的新格局。
(9)BIM
BIM模式对建筑系统中各类信息数据互为合成优化应用,深度挖掘建筑内在丰富及元素化基础信息资源,延续建筑全生命周期时段对信息资源优化利用,开拓适应建筑体物联深度融合空间更无限可能,生动演绎建筑生命体自我蜕变和智慧进化延续。
(10)软件
软件系统是构成智慧建筑工程基础设施重要成分之一
(1)大数据驱动的DT时代,“软件定义”已渗透各技术领域,软件成为智慧应用的基础设施;
(2)一切皆可编程,万物均需互联,软件系统是大数据计算技术体系的核心;
(3)需重新定义传统物理基础设施和应用系统基础设施,从面向硬件资源到面向全栈资源;
(4)高效构建柔性、可定制、环境自适应的智慧应用系统,满足建筑日益提升的智慧场景应用需求。
(11)区块链
区块链模式
▪ 降低成本:“去中心化”的特质将降低中心化架构的高额运维成本。
▪ 隐私保护:区块链中所有传输的数据都经过加密处理,用户的数据和隐私将更加安全。
▪ 设备安全:身份权限管理和多方识有助于识别非法节点,及时阻止恶意节点的接入和作恶。
▪ 追本溯源:数据只要写入区块链就难以篡改,依托链式的结构有助于构建可证可溯的电子证据存证。
▪ 网间协作:区块链的分布式架构和主体对等的特点有助于打破物联网现存的多个信息孤岛桎梏,以低成本建立互信,促进信息的横向流动和网间协作。
3、认知新智慧
(1)智慧应用着落点:智慧应用环境生态化,专业应用功能精细化,支撑资源共享密集化,基础数据挖掘深度化,智慧格局体系信息化,前瞻发展探寻科学化序。
(2)智慧支撑着实点:呈现信息工程特征,构建智慧建筑工程内在信息体系;满足智能功能需求,符合智慧建筑承载应用目标;吻合智慧场景敷贴,夯实智慧场景万物互联基础;对接人工智能关联,实现信息资源应用;营造绿色生态环境,营造全生命周期建筑绿色环境;秉赋建筑本体生命,适应现代建筑科技可持续发展。
(3)智慧技术推进点:网络泛在化,设施智能化,系统平台化,格局云化,环境生态化,移动互联网化。
围绕这次会议的主题,我提出两个结束语,一是我们一定要认识到现在和未来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过程,基础在发展、认识在提升、理念在完善,这个有一个过程,但是我们要慢慢走,不是说今天和明天就能实现,在新发展理念下,智慧工程更高质量提升,更确切的立意、更显著的效应、更清晰的内盒构造、更合适的推行途径、更科学的规则方式。二我推荐权威专家告言:“大家不能指望人工智能一出来就毕其功于一役。它永远在路上,这就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人工智能的精确发展永远在路上,永远在推进过程中。“建立可解释、鲁棒的人工智能理论,发展安全、可信、可用的人工智能技术,促进人工智能的创新应用。”
务实求真的科学情怀和宽广格局,我们都应有所认知。模糊状态下自我清醒者,这就是未来的希望。对智慧的探析、对实现智慧的神经,我们大家共同延续。今天的发言供大家参考,很高兴与大家交流,希望大家有更多的体会,谢谢!
参与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