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碳:如何实现可持续的未来?
脱碳是指系统性地减少经济各个领域中因人类活动产生的二氧化碳排放,尤其是减少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等化石燃料燃烧所释放的二氧化碳。其核心目标是逐步淘汰对化石燃料的依赖,转而构建一个以风能、太阳能、水力等可再生能源为主导的低碳经济体系,并辅以更清洁的技术和可持续的实践。
据麦肯锡报告,全球83%的碳排放源自能源消耗,每年有超过340亿吨二氧化碳被排放到大气中。减少这些排放对于稳定全球气候至关重要。

为何脱碳如此紧迫?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显著增加了大气中温室气体的浓度,主要原因是燃烧化石燃料。1750年,大气中二氧化碳浓度约为280ppm,如今已超过420ppm,达到至少80万年来的最高水平。这导致温室效应加剧,全球气温上升,极端天气增多,冰川融化,生态系统遭到破坏。
尽管多年来一直有警告,但碳排放量仍在上升。2024年是有记录以来碳排放量最高的一年,约有416亿吨二氧化碳被排放,其中化石燃料排放了374亿吨。科学证据表明,除非扭转这一趋势,否则我们将面临不可逆转的气候影响。脱碳已成为建设宜居未来、防止全球变暖进一步加剧的必然选择。
哪些行业最迫切需要脱碳?
并非所有行业对气候变化的贡献都相同。以下是按部门划分的全球温室气体排放占比:
- 能源(75.7%):全球排放的最大贡献者,主要来自煤炭、石油和天然气的燃烧。
- 农业(11.7%):甲烷和一氧化二氮的主要来源,主要来自牲畜和化肥。
- 工业流程(6.5%):钢铁、水泥和化工等能源密集型行业,脱碳难度较大。
- 浪费(3.4%):垃圾填埋场中的有机废物会排放甲烷,焚烧则释放二氧化碳和一氧化二氮。
- 土地利用变化和林业(2.7%):主要源于森林砍伐、泥炭地退化和土地用途转换。
脱碳的重要性
- 气候稳定性:更高的排放量导致全球变暖,引发极端高温、干旱、野火、洪水、海平面上升和生态系统崩溃。IPCC指出,要将升温限制在1.5°C以内,需在2030年将全球排放量减少45%,到2050年实现净零排放。
- 人类健康与安全:气候变化加剧呼吸系统疾病、热应激、粮食和水资源不安全以及灾害相关死亡,尤其在脆弱地区。世卫组织预测,2030年至2050年,气候相关原因每年将新增25万人死亡,全球南方国家的灾害死亡率将高出15倍。
- 经济韧性:不受控制的变暖会破坏基础设施、供应链、农业和市场,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到2100年,不作为可能导致高达69万亿美元的损失。尽早脱碳是最具成本效益的选择。
- 环境保护:气温和二氧化碳水平上升加速生物多样性丧失、珊瑚白化、荒漠化和淡水短缺。海平面上升10厘米可能导致1000万人流离失所,气温升高2摄氏度,强降雨事件发生概率将增加70%。
脱碳的演变历程
脱碳并非一直受重视,其成为主流政策目标经历了漫长过程:
- 1988年:IPCC成立。
- 1997年:《京都议定书》签署。
- 2015年:《巴黎协定》达成。
- 2018年:IPCC发布1.5°C特别报告。
- 2021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排放差距报告。
- 2023-2024年:排放量创纪录,碳预算缩减。
实现脱碳的关键转变
- 向可再生能源转型:电力行业脱碳是当务之急,需迅速扩大风能和太阳能使用,利用清洁电力为供暖系统、电动汽车和工业系统供电,同时提升能源效率。
- 重工业转型:钢铁、水泥和化工行业依赖高温工艺,需借助清洁热能、绿色氢能、电气化和碳捕获技术,快速扩大规模并增加投资。
- 交通运输脱碳:公路运输需从化石燃料转向电动汽车,配备强大充电基础设施和可再生能源。航空和航运需重点发展可持续燃料和提升效率。
- 减少建筑排放:建筑领域需提升能源效率,加强隔热、采用低碳供暖和智能能源利用,扩大燃气锅炉改造规模并逐步淘汰燃气锅炉。
- 恢复土地和自然:农业、林业和土地利用需从排放源转变为碳汇,通过再生农业、植树造林、泥炭地修复和改善土地管理实现碳封存。
- 构建循环经济:转向再利用、回收利用和优化产品设计,减少上游排放和材料需求,发展循环系统并落实延伸生产者责任。
这些转变不仅需要技术进步,还需要明确的政策支持、公共投资、私营部门的领导以及强有力的问责制,以确保气候目标的实现。
参与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