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美国参议院以压倒性票数通过为 “阿尔忒弥斯”(Artemis) 计划追加 100 亿美元预算时,马斯克和他的 SpaceX 迎来了成立以来最彻底的溃败。

这笔巨款几乎全被波音、诺斯罗普・格鲁曼等传统航天巨头收入囊中,而曾喊出 “用星舰殖民火星” 的马斯克,不仅被排除在核心登月项目之外,其力推的可回收火箭路线更是被美国政府公然否定。

百亿美元预算仅分到3.25亿,马斯克的SpaceX遭遇最狠一击

马斯克的太空理想被政治碾压

马斯克对 SLS(Space Launch System,太空发射系统)的抨击从未停歇。他曾怒斥这款单次发射成本高达 25 亿美元、完全不可回收的 “古董级火箭” 是 “航天工业的耻辱”,嘲讽 “每发射一次就烧掉 10 亿美元,不如直接往太空扔黄金”。

但现实是,此次追加的 100 亿美元中,41 亿专门用于采购更多 SLS 火箭,26 亿投入配套的环月空间站 “门户”—— 这些项目的主承包商,正是马斯克口中 “靠过时技术骗取纳税人钱” 的波音们。

更具讽刺意味的是,特朗普政府 5 月还曾提议 “完成阿尔忒弥斯 3 号后淘汰 SLS”,短短两个月态度骤变,背后是传统巨头的强势游说。

数据显示,波音 2024 年在航天领域的游说支出达 1200 万美元,是 SpaceX 的 6 倍。当政治博弈压倒技术优劣,马斯克推崇的 “可回收、低成本” 路线,在百亿美元预算面前成了无人问津的 “边缘方案”。

SpaceX 被挤出深空探测核心圈

此次预算中,SpaceX 仅获得 3.25 亿美元用于国际空间站脱轨任务,与百亿美元级的 SLS 订单相比,更像一份 “安慰奖”。这标志着 NASA 的深空探测战略彻底倒向传统模式——用昂贵但 “政治正确” 的 SLS 执行载人登月,而 SpaceX 的 “星舰” 虽被视为未来潜力股,却被排除在当前核心计划之外。

对马斯克而言,这不仅是订单损失。SLS 项目累计投入已达 240 亿美元,此次追加预算后,其主导的 “政府主导、巨头分羹” 模式将进一步巩固。

反观 SpaceX,其 “星舰” 虽完成多次试验,却始终难以获得 NASA 的核心载人登月合同。当波音用 25 亿美元发射一次 SLS 时,SpaceX 即便能将成本压缩至 1/100,也难以撼动被政治和利益集团绑定的旧体系。

颠覆者撞上了航天工业的 “铁幕”

马斯克的溃败,暴露了商业航天的残酷真相,即技术创新无法完全对抗体制惯性。SpaceX 曾用 “猎鹰 9 号” 的可回收奇迹颠覆近地轨道发射市场,但在涉及国家意志的深空探测领域,传统巨头构建的 “铁幕” 从未真正打开。

波音们依靠与 NASA 的数十年合作关系、遍布关键选区的工厂和就业岗位,将预算法案变成了 “续命丹”,而马斯克的 “火星梦” 在现实政治面前,显得如此脆弱。

当 SLS 的第一级火箭在大西洋溅落时,马斯克或许仍坚信 “星舰” 终将胜出。但百亿美元预算的流向已经证明:至少现在,太空霸权的游戏规则,仍由那些会 “烧钱” 而非 “省钱” 的巨头们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