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物联网安全威胁清单:前15大风险全解读  

随着物联网(IoT)设备数量的爆炸式增长,企业和组织在享受其带来的效率与数据优势的同时,也面临前所未有的安全挑战。2024年,物联网攻击激增124%,成为黑客攻击最多的企业IT资产类型,远超笔记本、服务器和移动设备。究其根本,物联网设备天然存在多重安全弱点,且更新难、可见性差,使其成为攻击者眼中的“肥肉”。

本文将从《2024年物联网安全状况》报告与多个研究数据出发,深入剖析当前最关键的15大物联网安全威胁与风险,并按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优先排序,帮助企业更有针对性地制定防御策略。 

   2025物联网安全威胁清单:前15大风险全解读

物联网攻击面是什么?


在其基本层面,攻击面指的是未经授权系统访问的潜在入口点总数。物联网攻击面包括所有可能的物联网设备、其软件和网络连接的安全漏洞。

对物联网设备安全日益增长的关注包括这样一个事实:威胁行为者可以破坏支持物联网设备的网络和软件以及设备本身。此外,物联网设备的采用速度比提供安全、可靠连接的流程和协议更快。

组织可以采取措施来确保物联网的攻击面,但这需要人员和专业知识来制定能够主动检测威胁并被动地采取措施以减少攻击面的政策。

需要解决的顶级物联网安全风险


以下是八个常见的物联网漏洞和七个构成最大风险的外部威胁。

1、扩张的攻击面

随着全球设备总数突破180亿,物联网成为“端点之海”。每一个联网设备都是潜在的攻击入口,尤其当企业无法全面追踪这些设备时,攻击面随之迅速扩大。  

2、不安全的硬件

一个单个端点设备可能会对整个物联网生态系统的安全构成风险——最终还可能影响组织的IT环境。由于设备的局限性,如计算能力有限和低功耗设计,这些设备往往缺乏内置的安全控制。

结果,许多设备无法支持诸如身份验证、加密和访问控制等安全功能。即使端点设备有诸如密码等安全控制措施,一些组织也未使用或启用这些措施就进行部署。这使得设备和组织容易受到各种攻击类型,包括暴力攻击。

3、维护与更新挑战

充分维护终端设备和更新软件的挑战会进一步造成安全漏洞。这里有几个原因。首先,如果设备供应商没有提供更新,比如用于修复黑客可以利用的漏洞的安全补丁,特别是如果终端设备已经很旧,那么更新可能无法及时到来。其次,连接限制,加上设备有限的计算能力和电源供应,可能会使在野外部署的设备无法更新。

4、可见性差

即使更新是可能的,组织可能也不知道他们是否有待更新的设备。根据Starfleet Research 2024年的一项调查,近半数(46%)的安全负责人报告称难以获得物联网设备的可见性。

5、影子物联网 (Shadow IoT)

一个相关的风险是影子物联网——也就是没有IT部门或安全部门正式支持或许可而部署的物联网端点。这些未经许可的物联网设备可能是带有IP地址的个人物品,例如健身追踪器或数字助手,但也可能是企业级技术,例如无线打印机。不管怎样,它们为企业带来了风险,因为它们可能不符合组织的安全标准,即使符合,它们的配置和部署方式可能也不遵循安全最佳实践。

此外,IT管理员和安全团队通常对这些部署缺乏了解。他们可能不会监控它们或其流量,这给了黑客更高的机会在不被发现的情况下成功渗透它们。

6、资产管理不善

组织不仅面临识别其环境中所有物联网设备的挑战,还面临有效管理现有设备的挑战。一些组织无法修补漏洞,并在有补丁和更新时更新软件。另一些组织则未能及时修复已知的错误配置,甚至不采取行动,或者实施适当的访问控制。由于所需的工作量超出了其能力范围,组织常常无法采取这些行动。

7、缺乏有效的监控和事件响应能力

对异常活动和可能表明有人尝试攻击的流量进行监控,以保护IT环境已成为一种标准的安全实践。同样的情况也适用于事件响应能力。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如资源限制和IoT环境的复杂性,组织在其IoT环境中并不总是具备这些能力或相同水平的能力。

8、未加密的数据传输

物联网设备收集大量数据,从温度读数到物体速度,它们测量并记录一切。它们将大部分数据发送到集中位置——通常是云中——进行处理、分析和存储。它们还经常接收回传的信息,告知设备应采取什么行动。研究表明,传输的大量数据是未加密的。

9、物联网僵尸网络

除了漏洞,威胁还来自物联网环境之外。其中一种威胁是僵尸网络。在几乎十年前出现的重大僵尸网络攻击(如Mirai)之后,企业IT和安全领导层一直将此列为首要威胁。

在这些攻击中,攻击者通过不受保护的端口或网络钓鱼攻击感染物联网设备,将其纳入物联网僵尸网络,从而发起大规模网络攻击。黑客可以轻松在网上找到恶意代码,这些代码可以检测易受攻击的机器或在另一个代码模块发出攻击,或窃取信息的信号之前隐藏代码以逃避检测。

物联网僵尸网络经常被用于DDoS攻击,以淹没目标的网络流量。僵尸网络指挥者发现物联网设备是一个有吸引力的目标,因为它们的安全配置薄弱,并且可以将大量设备编入僵尸网络以攻击组织。

10、DNS威胁

许多组织使用物联网从缺乏最新安全标准的旧机器收集数据。当组织将旧设备与物联网结合时,可能会使网络暴露在旧设备漏洞中。物联网设备连接通常依赖于DNS,这是一个来自20世纪80年代的去中心化命名系统,可能无法处理物联网部署的规模,该规模可能增长到数千台设备。黑客可以利用DNS漏洞进行DDoS攻击和DNS隧道攻击,以获取数据或引入恶意软件。

11、恶意节点注入

黑客还可以通过伪装为合法节点进入网络 ,从而操控数据或发动中间人攻击,影响整个网络数据流。

12、物联网勒索软件

随着连接到企业网络的不安全设备数量增加,物联网勒索软件攻击也在增加。黑客通过恶意软件感染设备,将其变成僵尸网络,这些僵尸网络会探测访问点或在设备固件中寻找有效的凭据以进入网络。

通过物联网设备访问网络后,攻击者可以将数据传输到云端,并威胁要保留、删除或公开数据,除非支付赎金。有时,支付赎金也不足以让组织找回所有数据,而且勒索软件会自动删除文件,不管是否支付赎金。

13、篡改物理设备

黑客篡改物理设备带来了另一种风险。这可能意味着攻击者物理访问物联网设备以窃取数据,篡改设备以安装恶意软件,访问其端口和内部电路以渗透组织的网络,或者彻底摧毁它。

14、固件漏洞/供应链漏洞

正如近年来引起头条的攻击所示,黑客利用组织购买用于运营的技术组件和软件中的漏洞。同样的供应链漏洞存在于物联网市场中,这使得组织依赖于其物联网供应商来识别漏洞并提供修复。当这些供应商不积极提供信息或响应不够迅速时,组织可能会成为黑客的受害者,这些黑客的手段是针对物联网设备中已知的漏洞。

15、生态系统中的漏洞

随着物联网设备的普及,它们与组织基础设施以及更广泛的互联世界的连接也越来越多。这种互联性是物联网的本质,可能会放大生态系统中任何位置的漏洞所带来的潜在风险。例如,不安全的接口(如API)会为黑客提供一个入口点,他们可以利用这个立足点访问生态系统中越来越敏感的点。

如何防御物联网安全风险


IT团队必须采取多层方法来降低物联网安全风险并采用零信任的安全策略,即在授予实体访问权限之前,必须验证其身份和企业授权的连接系统或数据的权利。

除了这些总体安全策略外,组织还应有针对不同类型的物联网攻击的具体防御措施。他们应建立强大的治理政策和实践,以减轻过度风险。

安全架构与技术控制

  • 实施网络分段,隔离IoT与核心业务系统;
  • 启用DNS安全扩展(DNSSEC);
  • 使用强认证机制与设备指纹识别;
  • 禁用默认凭据和未使用服务;
  • 对设备流量进行实时监控与异常检测;
  • 部署端点检测与响应(EDR)工具。

运维与资产管理

  • 建立全面的IoT资产清单与生命周期管理制度;
  • 实施固件更新政策与漏洞补丁计划;
  • 明确设备上线前的安全审核流程;
  • 定期进行设备漏洞评估与渗透测试。

数据与合规治理

  • 对数据进行分类、加密和日志管理;
  • 执行合规的数据隐私政策与审计机制;
  • 建立灾难恢复与数据备份流程;
  • 跨部门协作,推动IoT安全纳入企业整体安全策略。

总结


物联网的快速扩张带来了数字化转型的巨大红利,但也让企业面临更加广泛且复杂的安全威胁。从硬件设计到数据传输、从供应链到攻击防御,IoT的每一层都可能成为风险的起点。

在这个无边界的连接世界中,安全必须从“边缘”开始。唯有提前识别风险、构建多层防护体系,企业才能真正将物联网技术转化为安全、可控的业务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