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的互联:从人工智能到自动化智能

从企业或最终用户的角度来看,每项技术突破都遵循类似的模式。第一步是创新,即技术以易于理解的形式发布或推向市场。下一步,人们对这项新技术的预期会飙升,期待值也会随之飙升。接下来是实现阶段,随着技术局限性的显现——通常是由于实施困难或成本问题——这些预期会有所降低。只有当这些局限性和困难得到解决后,这项技术才能被完全接受。Gartner 的年度“技术成熟度曲线”最能体现这一点。截至 2024 年底,网络自动化和软件定义基础设施刚刚度过“实现”阶段。创新已经出现,预期飙升,困难和局限性也逐渐显现,现在人们开始着手寻找潜在的解决方案。

近年来,人工智能、实时分析和云原生应用的爆炸式增长,要求网络能够动态扩展、智能路由流量并最大限度地降低延迟。然而,许多企业仍在使用专为工作负载可预测、数据移动极少且延迟等指标被抛在脑后的时代而设计的架构。结果如何?连接瓶颈导致企业投入数百万美元进行数字化转型,却因网络无法跟上而受阻。

DIY 互连:效率的新标准?


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通过使用互联网交换中心 (IX) 进行互连应运而生。过去十年,美国的 IX 数量增长了 600%,这得益于对快速、低延迟连接的需求,以支持云和人工智能工作负载。互连允许网络、云提供商和数据中心之间建立直接的点对点连接,从而有效地绕过公共互联网,从而提高网络性能和弹性。然而,随着企业越来越依赖云计算、数据密集型应用程序以及对延迟敏感的人工智能驱动型工作负载,动态配置、监控和扩展这些网络服务的能力已成为竞争的必需品。为此,自助服务平台和标准化 API 正在改变企业连接多个网络的方式。通过减少对手动配置的依赖并实现实时网络调整,自动化正在为更具弹性和响应能力的数字基础设施奠定基础。

连接不再仅仅关乎速度或延迟,还关乎可扩展性和适应性。自助服务互连平台允许企业根据需求变化自主配置、扩展和管理连接,通常提供可立即激活的预配置服务,从而减少传统配置流程所需的时间和复杂性。在无法实现完全自动化的情况下,混合模式允许用户发起手动处理的服务请求,从而让企业对其连接基础设施拥有更大程度的控制权。

开放 API 是实现可扩展自动化的关键

然而,要充分发挥自动化互连的优势,全行业的标准化至关重要。碎片化的生态系统(每个提供商都在专有系统上运行)限制了互操作性,并导致管理多云和多网络环境的企业效率低下。意识到这一挑战后,许多 IX 运营商合作开发了标准化的应用程序编程接口 (API),以实现自动化配置。这些努力使组织能够将互连服务无缝集成到其 IT 工作流程中,从而减少中断并提高敏捷性。

IX-API 计划是全行业推动标准化的一个例子,该计划为跨多个提供商的自动化互连服务提供了统一的接口。通过采用共享协议和开放软件架构,IX 运营商可以帮助企业避免供应商锁定,并扩展其连接选项,而无需为每个提供商精心应用定制集成。这些计划的协作性质还使 IX 运营商能够共享开发成本和专业知识,从而加速创新,同时确保更广泛的用户能够访问自动化解决方案。随着标准化 API 的采用率不断增长,企业将在管理其网络基础设施方面获得更大的灵活性,从而强化自动化作为现代互连基石的地位。

拥抱“物理数字化”解决方案

网络管理或许正日益由软件定义,但物理组件也不容忽视。建立交叉连接(网络或云提供商之间的直接物理链路)在许多情况下仍然需要人工干预。尽管基于软件的网络技术取得了进步,但光纤电缆和网络硬件等基础设施组件仍必须进行物理安装和维护,这限制了我们想象中的“全自动化”的实现。在此类自动化配置无法完全取代手动任务的环境中,混合方法应运而生,以弥补这一差距。

跨越数模壁垒,“接线机器人”如今正被部署,以实现数据中心内物理连接的自动化建立。这些“物理数字化”系统能够实现全天候线缆管理,减少人工干预,并加速服务部署。通过在软件和硬件层面集成自动化技术,互连服务提供商现在可以提高效率,同时保持所需的灵活性,以适应实际基础设施的限制。随着企业对更快、更动态的连接需求不断增长,智能软件解决方案与自动化物理流程的结合将成为有效扩展连接服务的关键。

未来之路

信息很明确:如果没有精简的端到端自动化,企业将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敏捷、高性能、低延迟连接需求。企业越依赖新的人工智能功能,其对网络基础设施的要求就越高。尽管人工智能热潮正在蓬勃发展,但许多企业已经意识到了这一点——根据 Gartner 的数据,30% 的企业将在未来 12 个月内实现超过一半的网络活动自动化。

为了满足这些不断发展的业务需求,互连服务必须不断提升自动化、互操作性和可扩展性。未来的发展不仅需要标准化的API和自助服务功能,还需要整个互连生态系统(从数据中心和网络运营商到云服务提供商和企业IT环境)更紧密的集成。随着人工智能转型的加速,自动化将再次成为实现更快、更高效、更具韧性互连的关键,从而支持智慧城市、人工智能驱动型应用和全球数字经济的下一波创新浪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