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在数字中国和“双碳”战略的宏观框架下,建筑智能化产业正步入新的发展周期。随着AI技术、算力基础设施与绿色低碳理念的融合,建筑正从“被动节能”迈向“主动智慧”,从单体智能走向系统协同。新的产业格局正在重构,也为智能建筑、智算中心、楼宇管理、综合布线等相关领域打开了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从“数字新基建”到“智能建筑”加速落地

过去十年,中国建筑智能化行业以信息化和自动化为主要驱动力。而进入“十四五”后,国家层面将“智能建筑与绿色建筑”纳入新型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住建部发布的《 关于推动智能建造与建筑工业化协同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5年要实现建筑全生命周期的数字化管理,推动AIoT、云计算、数字孪生等技术在设计、施工与运维中的深度应用。

这一政策导向正加速建筑从“感知化”迈向“认知化”。未来建筑不再只是能源和功能的集合体,而是一个具备数据交互、智能决策和自我进化能力的“数字生命体”。

AI成为建筑智能化的中枢力量

在AI全面渗透的背景下,建筑系统的逻辑正被重构。过去的建筑智能更多依赖静态逻辑,而如今的智能建筑依托AI算法、边缘计算与大模型能力,实现“动态决策”和“自学习优化”。

1. 算力驱动的建筑智控新模式:AI模型的计算与推理能力正在嵌入楼宇管理系统(BMS)与建筑能源管理系统(BEMS)中。通过对设备数据、环境参数与用户行为的实时分析,AI可自动调整能耗策略、照明模式与空调负荷,实现节能与舒适的双重优化。

2. 云端协同与数据中枢:建筑正在成为城市算力网络的延伸。通过云服务与物联网网关的结合,建筑各子系统数据实现上云、汇聚与智能分析,支撑能耗管理、碳排监测、故障预测等多维度应用。

3. 网络底座的智能化重构:高速、低延时、全光互联的网络架构成为AI时代建筑智能化的基础设施。新一代综合布线系统正从“连接工具”转型为“数据神经网络”。400G/800G光互联、SPE(单对以太网)、数字孪生布线平台等新技术,正在为智算中心、智慧园区与未来工厂提供更高密度、更低功耗的通信支撑。

AI+绿色双驱动,打开万亿级新空间

建筑智能化产业正在迎来AI化与低碳化的双重红利期。据相关研究机构预测,到2030年,中国智能建筑市场规模有望突破2.5万亿元,复合增长率超过20%。增长的核心来自三个方向:

  • 智算中心与数据基础设施:AI应用带动算力基础设施建设,智能布线、制冷与运维系统成为新增长点;

  • 零碳园区与公共建筑节能改造:以政策驱动的能源转型带动智能照明、智慧用能与能效分析平台需求;

  • 行业场景智能化升级:包括智慧医院、智慧制造与智慧校园,正成为智能控制系统与AI决策引擎落地的主要阵地。

企业的竞争,也正从产品比拼走向系统生态。那些具备AI算法、建筑控制、数据中台与可视化能力融合方案的企业,将在新周期中掌握更多主导权。

从“智能建筑”走向“智算建筑”

建筑智能化的下半场,将是“智算中心化”与“全域感知化”的竞争。未来的智能建筑不仅具备算力接入与AI推理能力,还能在空间维度实现实时计算与自我优化。

“智算建筑”将呈现三大演进方向:

  • 全光互联:以F5G光网络为基础,实现低延时、低功耗的通信;

  • AI中台化:统一算法与数据模型,为各子系统提供智能决策服务;

  • 数字孪生化:实现建筑状态的实时映射与预测性维护。

这意味着,未来的建筑智能化不再局限于节能与控制,而是成为城市算力网络的一部分,与AI产业共生共融。

在这一产业转型的关键节点,第26届中国国际建筑智能化峰会(CIBIS 2025 上海站)将于11月20日上海淳大万丽酒店隆重举办。

本次峰会将聚焦AI、光通信、数字建筑、低碳园区等核心议题,来自康普、德特威勒、海尔智慧楼宇、同方、引澜、海康威视、GVS、开利等行业头部企业,共同探讨建筑智能化的技术创新与市场机遇。

届时,多位专家将分享:

  • AI在建筑双碳建设与智能化融合中的应用路径;

  • 智算中心布线架构的技术革新;

  • 数字智能建筑(DIB)体系建设与实践;

  • 单对以太网与全光互联的场景化落地。

这是一次行业技术前沿与市场洞察的双向交流盛会,也是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创新的重要平台。

智算赋能,绿色共生:AI引领建筑智能化技术跃迁与市场新机遇

结语:重构建筑的“智能边界”

当AI、大数据与算力基础设施全面融入建筑领域,行业正在从“弱电工程”转向“强智生态”。未来的建筑,不仅能感知与控制,更能计算与思考。而这一变革,正在从上海启程。

CIBIS 2025 上海站 · 11月20日 · 淳大万丽酒店
共话AI时代的建筑新格局,洞察数智融合的未来机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