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KV快切装置适用范围

            10KV快切装置通过对电源故障的快速判断,对备用电源合闸两侧的电压幅值、频率、相位的精准预判,快速的合闸,实现整个过程的无扰动切换。保证高低压各类负载设备不停机。10KV快切装置是基于我公司新一代嵌入式软硬件平台而研制的新型自动切换装置。装置继承了我公司 RSH-812 系列厂用电快速切换装置的成功经验, 是针对冶金、石化等行业用户的需求而专门设计和研发的新一代多功能快切产品。

10KV快切装置的特点

          高性能的硬件设计平台,中央处理器 CPU 的模块化设计。装置设有保护起动元件,只有保护起动元件动作才能开放出口继电器正电源,从而真正保证了任一器件损坏不致于引起 保护误动。
高速 32 点采样、实时并行计算。在每个采样点完成所有的保护逻辑测量和计算,以及故障报告和事件记录的实时整理。
            10KV快切装置采用整体面板、全封闭机箱,强弱电严格分开,同时在软件设计上采取相应的抗干 扰措施,装置的抗干扰能力大大提高,对外的电磁辐射也满足相关标准。


10KV快切装置的功能
            1.切换起动方式:
            (1)手动起动;
            (2)保护起动;
            (3)失压起动;
            (4)误跳起动;
            (5)无流起动;
            (6)逆功率起动;
            (7)频压起动/电源品质起动。
            2.切换方式:
            (1)并联切换;可选择自动、半自动;
            (2)串联切换;
            (3)同时切换。
            3.切换实现方式:
            (1)快速切换;
            (2)同期捕捉切换;
            (3)残压切换;
            (4)长延时切换。
            4.其他功能
            (1)切换闭锁;
            (2)位置异常监视;
            (3)高压侧联合;
            (4)去耦合功能;
            (5)二段过流保护,可选择低压闭锁;
            (6)后加速保护;
            (7)低压减载保护,可选择滑差、电流闭锁;
            (8)装置故障自检。
            5. 高压无扰动稳定控制装置的辅助功能
            (1)通过连续地自检,装置可以检测到硬件故障, 并产生自检报告、点亮告警 LED 灯、发送告警报告到 SCADA 系统。
            (2)事件记录包括 500 条动作报告、500 条告警报告、500 条开入变位报告、500 次开出报告、500 次日志报告。
            (3)扰动记录包括 64 次故障报告和 64 次故障录波(扰动记录格式同国际标准的COMTRADE 文件兼容)。
            (4)录波数据: 录周波数:25 周波;采样速率:每周波 32 点; 触发条件:保护启动; 总存储时间:800 点。
            (5)数据储存:辅助电源消失时不丢失数据。
            (6)8 套独立的定值组,储存在 FLASH 中。
            (7)直流掉电告警。
            (8)无扰快切装置支持多种对时方式: IRIG-B 码,SNTP 对时,协议对时,秒脉冲(1PPS)。
            6.测控功能
            (1)模拟量: Ia、Ib、Ic、Ua、Ub、Uc、P、Q、S、COS、F 等。
            (2)开入量:16 路光电隔离的开入通道(可扩充)。
            (3)控制:6 路跳闸出口、4 路遥控出口、4 路信号出口(可扩充)
            7. 高压无扰动稳定控制装置的通讯功能
            (1)两路 RS485 通讯接口、两路以太网接口,支持 Modbus-RTU、Modbus-TCP、IEC60870-5-10  3、IEC60870-5-104、IEC61850(选配)等协议。

             (2)1 个 RJ45 维护接口。

              (3)1 个 RS-485(EIA)差分总线接口用于 IRIG-B 码对时信号输入。

            (4)1 个 RS-232 通信串口用于打印

本文出自:https://www.zhinengdianli.com/peiwangzidonghua/kuaiqiezhuangzhi/310.html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