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电容器组(尤其是多台并联或分组配置的电容器组)运行中,当部分电容器发生故障(如单台击穿、熔断器熔断、电容值大幅衰减等)时,会导致各支路或各相的电容值、电流、电压分配失衡,这种 “不平衡” 可能引发健康电容器过载甚至扩大故障。不平衡电流 / 电压保护正是通过监测这种失衡状态,实现对电容器组的保护。其核心逻辑是:基于正常运行时各支路 / 各相的电流、电压 “对称平衡” 的特性,当故障导致平衡被打破时,通过检测电流或电压的 “差值” 或 “偏移量”,判断是否达到动作阈值,进而触发告警或跳闸。
一、不平衡电流 / 电压保护的核心前提
电容器组的不平衡源于 “电容值失衡”:电容是电容器的核心参数,正常情况下,同组内各支路 / 各相的电容值基本一致(偏差在允许范围内),因此通过各支路的电流、各相的电压也呈现对称平衡状态。当某台或某组电容器故障(如击穿短路时电容值趋近于 0,熔断器熔断时电容值消失),会导致该支路 / 该相的总电容值显著变化,进而打破电流或电压的平衡。
二、不平衡电流保护的工作原理
不平衡电流保护主要通过监测各支路电流的差值或中性线电流,判断是否存在故障。常见于 “分组并联” 或 “双星形接线” 的电容器组。
1. 产生不平衡电流的原因
单台或多台电容器内部短路(电容值骤降),导致所在支路电流突然增大;
部分电容器熔断器熔断(电容值消失),导致所在支路电流减小;
电容值随老化、过热等衰减,某支路总电容值与其他支路偏差超过阈值。
2. 检测与动作逻辑
根据电容器组的接线方式,不平衡电流保护的实现方式不同:
双星形接线(带中性点连线):
电容器组分为两组星形接线(如 A1、B1、C1 和 A2、B2、C2),两组中性点通过导线连接(形成 “双星形”)。正常运行时,两组的电容值对称,中性点连线中几乎无电流(或仅有微小不平衡电流)。
当某组中某相电容器故障(如 A1 相电容值骤降),两组的 A 相电流失衡,中性点连线中会产生 “不平衡电流”。电容器保护装置通过串联在中性点连线上的电流互感器(CT)测量该电流,当电流超过设定阈值(根据正常最大不平衡电流整定)时,判断为故障,触发跳闸或告警。
多支路并联(每相多分支):
每相电容器由多个并联支路组成(如 A 相有 3 个支路),正常时各支路电流相等。保护装置通过电流互感器测量各支路电流,计算 “最大电流与最小电流的差值” 或 “各支路电流的标准差”。当差值超过阈值(如额定电流的 5%-10%,根据组容量设定),则判断为某支路故障,触发保护动作。
三、不平衡电压保护的工作原理
不平衡电压保护通过监测中性点偏移电压或各串联段电压差值,判断电容失衡。常见于 “星形接线(中性点不接地或经电阻接地)” 或 “串联分组” 的电容器组。
1. 产生不平衡电压的原因
某相电容器故障(如击穿),导致该相总电容值骤降,相电压分配失衡;
串联分组中某组电容值变化,导致串联段间电压分配不均(如 2 组串联,正常时各分担 1/2 电压,某组故障后可能变为 1/3 和 2/3)。
2. 检测与动作逻辑
星形接线(中性点偏移):
正常运行时,星形接线的中性点电压理论上为 0(或接近 0)。当某相电容器故障(如 A 相部分电容短路,总电容减小),A 相阻抗降低,相电压会向 A 相偏移,导致中性点出现 “偏移电压”(非 0 值)。保护装置通过电压互感器(PT)测量中性点与地之间的电压,当偏移电压超过设定阈值(如额定相电压的 5%-10%),判断为故障,触发动作。
串联分组电压差:
对于需要耐受高电压的电容器组,常采用 “多组串联”(如每相由 2 组或 3 组电容器串联)。正常时,各串联组分担的电压相等(如 2 组串联,各分担 1/2 相电压)。当某组电容器故障(如电容值下降),其容抗减小,分担的电压会升高(根据 “串联电容分压与容抗成反比” 原理)。电容器保护装置通过电压互感器测量各串联组的电压,计算 “实际分压与理论分压的差值”,当差值超过阈值(如额定分压的 10%-20%),判断为故障,触发保护。
四、保护的整定与配合
为确保保护可靠动作(不拒动)且不误动(正常波动时不动作),不平衡电流 / 电压保护的阈值需要精准整定:
整定依据:根据电容器组的容量、接线方式、单台电容器故障对总电容的影响程度(如单台故障后总电容变化率)计算;
动作逻辑:通常采用 “延时动作”(避免瞬时波动误动),故障持续时间超过设定延时(如 0.1-2 秒)后,才触发跳闸;轻微不平衡时先告警,严重不平衡时直接跳闸。
五、总结
不平衡电流 / 电压保护的本质是 “通过监测‘平衡被打破的信号’(电流差、中性点电压偏移、分压不均等),间接判断电容器组内部故障”。其优势在于:无需逐个监测单台电容器,仅通过整体或分组的电流、电压信号即可实现保护,经济性和可靠性较高,因此被广泛应用于中高压电容器组(如变电站无功补偿电容器)的保护配置中。
参与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