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础接线流程

电源输入端子连接
根据设备接线图,将电网侧电源接入装置的电源输入端子,确保相位匹配且极性正确。输入电缆需使用屏蔽线并独立穿管,避免与动力线并行。

负载端子连接
输出端子与本地负载(如逆变器或储能系统)连接,电缆截面积需满足载流量要求,并采用压接端子确保紧固无松动。

接地保护
接地端子必须与配电系统接地干线可靠连接,接地电阻≤4Ω,以降低电磁干扰并保障安全。

通讯接口扩展(可选)
支持远程监控的设备需按说明书接入RS485、Modbus等通讯线,用于数据上传与控制指令接收。

二、特殊场景接线设计

光伏系统防逆流

安装位置:优先选择用户进线侧或并网点开关柜,通过CT监测主变压器低压侧功率方向。

控制逻辑:检测到逆功率时触发跳闸信号断开并网开关,或动态调节逆变器输出功率。

储能系统防逆流

需串联双向电表实时监测充放电功率,通过调整储能变流器(PCS)出力实现“只进不出”。

多MPPT接入

组串需均匀分配至不同开关控制的端子,避免局部过载,并设置冗余保护逻辑。

三、安全规范与调试要点

安装规范

电缆引入孔需加防水胶圈(防护等级≥IP65),箱体布局避免与动力线路交叉。

高压操作必须由持证电工执行,穿戴绝缘防护用具。

调试验证

通电前核验电压/电流互感器极性,模拟逆流场景测试保护阈值(如-5%额定功率)及动作延时(≤2s)。

通过装置界面查看实时功率方向及事件记录,确保逻辑与设计匹配。

四、注意事项

设备选型与维护

不同场景需匹配对应设备,定期检查端子氧化及接地电阻。

遵循厂商说明书操作,避免因端子定义或通讯协议差异导致故障。

技术趋势

未来将融合AI算法优化动态响应,并推广“防逆流+储能”混合系统,提升柔性控制能力。

总结依据:接线方式需结合具体场景(光伏/储能/多MPPT)和厂商规范,核心原则包括相位匹配、屏蔽隔离、可靠接地及严格调试。